原子熒光儀器憑借高靈敏度、低檢出限的優勢,廣泛應用于食品、環境、醫藥等領域中砷、汞、硒等痕量元素的檢測。在實際操作中,儀器易受試劑配置、管路狀態、參數設置等因素影響,出現熒光強度異常、基線漂移、讀數不穩定等故障,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重復性。以下結合儀器工作原理,系統梳理進樣系統、氫化物發生系統、原子化系統及檢測系統的常見故障,提供具體處理方法,并補充操作優化建議,為操作人員提供實用參考。
進樣系統故障是原子熒光檢測中最易出現的問題,主要表現為進樣量不足、管路堵塞或漏液,核心原因與樣品前處理、管路維護及泵管狀態相關。若樣品溶液中存在大量沉淀或懸浮物,未經過濾直接進樣,會導致進樣針或管路堵塞,表現為進樣時溶液流速變慢、熒光信號突然下降甚至無信號;若進樣針與管路連接處密封不嚴(如硅膠管老化、接頭松動),會出現漏液現象,實際進入反應系統的樣品量減少,導致檢測結果偏低。此外,蠕動泵泵管長期使用后會出現磨損、變形,泵管彈性下降會導致進樣體積重復性差,讀數波動明顯。處理此類故障時,需先停止進樣,拆下進樣針用稀硝酸(5%)浸泡 30 分鐘后用去離子水沖洗,疏通堵塞;檢查管路連接處,更換老化的硅膠管與松動的接頭;若泵管磨損嚴重,需按儀器規格更換新泵管,并調整泵壓至合適范圍(通常為 0.3-0.5MPa),確保進樣體積穩定。日常操作中,樣品需經 0.45μm 濾膜過濾,避免雜質進入系統,同時定期(每 200 次進樣后)檢查泵管狀態,延長其使用壽命。
氫化物發生系統作為原子熒光儀器的核心反應單元,其故障主要體現在反應、氣泡過多或無氫化物生成,與試劑濃度、酸度及反應條件密切相關。若還原劑濃度過低(低于 1%),或氧化劑(如硝酸)加入量不足,會導致樣品中待測元素無法充分轉化為氫化物,表現為熒光強度顯著低于標準值;若反應體系酸度不當(如砷檢測需鹽酸介質 pH=1-2,酸度偏高或偏低均會抑制反應),會出現反應緩慢、產生大量泡沫的情況,氣泡進入原子化器后會干擾熒光信號,導致基線波動。此外,反應瓶內若殘留前次檢測的試劑廢液,會與新加入的試劑發生副反應,生成雜質氣體,影響氫化物純度。處理時需先核對試劑配置比例,確保濃度為 1.5%-2%(含 0.5% 氫氧化鉀穩定),氧化劑濃度符合檢測方法要求;通過 pH 計調整反應體系酸度至最佳范圍,必要時加入消泡劑(如正辛醇)抑制泡沫產生;每次檢測后用去離子水沖洗反應瓶 3 次,去除殘留廢液。優化建議方面,試劑需現配現用,避免長期放置導致濃度下降,同時定期(每月 1 次)清洗反應管路,防止試劑殘留堵塞。
原子化系統故障主要表現為原子化效率低、熒光信號不穩定,關鍵影響因素包括原子化器溫度、載氣流量及石英管狀態。若原子化器溫度過低(低于 800℃),氫化物無法充分原子化,會導致熒光強度偏低;若載氣(如氬氣)流量過大(超過 400mL/min),會稀釋原子蒸汽濃度,流量過小(低于 200mL/min)則無法及時將氫化物送入原子化器,兩者均會導致信號波動。此外,石英原子化管長期使用后,內壁會附著碳化物或鹽類沉積物,形成 “記憶效應",導致后續檢測中空白值升高、峰形拖尾。處理時需先通過儀器控制面板調整原子化器溫度至方法規定值(如汞檢測需 1000℃),并校準載氣流量(通常為 300mL/min),確保流量穩定;若石英管污染,需拆下后用 10% 硝酸浸泡 2 小時,再用去離子水沖洗干凈,烘干后重新安裝。日常維護中,每次檢測結束后需繼續通載氣 10 分鐘,冷卻原子化器并清除殘留物質,每季度對石英管進行一次清洗,避免 “記憶效應" 影響檢測結果。
檢測系統故障直接影響信號讀取,常見問題包括基線漂移、靈敏度下降及無熒光信號,與光電倍增管、燈源及電路連接相關。若光電倍增管高壓設置過低(低于 250V),會導致檢測靈敏度不足,信號微弱;高壓過高(高于 400V)則會增加背景噪聲,導致基線漂移。空心陰極燈若使用時間過長(超過 500 小時),會出現燈能量下降、發光不穩定的情況,表現為熒光強度重復性差;若燈電流設置不當(如砷燈電流超過 15mA),會加速燈源老化,縮短使用壽命。此外,檢測器信號電纜接觸不良、放大器模塊故障,會導致信號無法正常傳輸,表現為無熒光信號輸出。處理時需先調整光電倍增管高壓至最佳范圍(根據元素類型設定,如汞燈 280-320V),核對空心陰極燈電流(通常為 8-12mA),若燈能量不足需更換新燈;檢查信號電纜連接狀態,重新插拔接頭確保接觸良好,若放大器故障需聯系廠家維修。優化操作時,空心陰極燈需提前預熱 30 分鐘,待能量穩定后再開始檢測,同時避免頻繁開關燈源,延長其使用壽命。
微信公眾號
移動端瀏覽